随着我国专利制度的完善与市场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重视专利权在商业竞争中的战略价值。近年来,通过专利侵权诉讼或行政投诉维护合法权益的案件数量逐年增长,诸多成功判例有力提振了企业对我国专利保护制度的信心。相较于普通商事纠纷,专利维权具有显著的特殊性——从证据收集、确定被告、选择法院到商务谈判等多个节点都需要提前周密筹划。
权利人在正式启动法律维权行动前,科学分析维权目的、评估胜诉可能性及预判潜在风险是不可或缺的关键环节。本文基于当前专利侵权诉讼的司法实践,系统解析维权策略选择的核心考量因素。

结合维权目标梳理专利
根据发现的侵权线索和确定的维权目标,在受控制的有效专利范围内围绕目标侵权行为进行梳理。将梳理后的专利按照取证难度、规避难度、剩余保护期、稳定程度、影响程度等多个维度进行划分,取证难度低、规避难度高、剩余保护期较长、稳定程度较高、影响程度较大的专利为最优专利。
接下来分析次优专利的缺陷能否克服。例如取证难度高的专利能否通过增加人力物力的投入完成取证,规避难度低的专利能否通过修改权利要求来提高规避难度,剩余保护期短的专利是否适应维权的周期,稳定程度较低的专利能否提高稳定性,对目标产品影响程度低的专利能否通过选择合适的被告来提高影响程度。
通过上述梳理,对权利人手中可供维权的专利数量、专利技术分布和专利质量有大致了解,有利于后续作出选择被告、选择维权路径等决策。

侵权行为初判
综合多种渠道了解的信息,结合公开可查的信息,对侵权行为是否成立、侵权规模大小、被告经营状况、目标侵权行为可能涉及的其他主体等进行初步判断。
侵权行为是否成立是一项较复杂的工作,当前阶段权利人掌握的证据尚少,分析侵权行为是否成立除了排除明显不侵权的专利以锁定目标专利外,还能为后续取证工作指明方向。对侵权规模、经营状况、其他主体等事项的分析,以及对预估赔偿金额、选择管辖法院、选择被告主体、是通过司法途径还是行政途径或其他方式进行维权等决策均会产生影响。

关键节点预案
经过以上两个阶段,大致的维权方案已经显现。比如是通过投诉方式速战速决,还是通过诉讼方式一战到底。是否优先发函,发函对象是谁,欠缺的证据有哪些以及如何取得等,在此阶段基本可以明确。
专利维权行动周期一般长达2-3年,因此有必要根据每一步行动产生的效果设置动态调整机制。如设置三级预警:
三级(常规推进):对方无反击动作;
二级(局部调整):出现无效宣告请求;
一级(战略转向):核心专利被无效。
还可以对专利进行分级,分为主诉专利和备用专利。主诉专利被无效后,立即启用备用的方法专利重新起诉,或同时起诉。

确定目标专利
在完成取证工作后,需对存在侵权可能性的目标专利进行全面比对分析。由于法院在受理专利侵权诉讼时,通常会要求原告明确所主张的保护范围以及确定侵权类型为相同侵权还是等同侵权,因此全面的侵权比对是诉前的必须动作。
将侵权比对与专利稳定性分析相结合,能够为后续专利无效答辩工作提前做好预案。布局合理的从属权利要求,能够显著提升目标专利的稳定性。当独立权利要求的稳定性存疑时,具备更强抗辩能力的从属权利要求可作为维持专利效力的重要支撑。
完成上述工作后,基本可以从粗筛的专利中确定最终目标专利。
当前司法实践中因专利侵权诉讼的特殊性,原告方通常需要在诉前基于多方因素考量综合判断,才能设计出合适的维权方案。笔者实务中发现,部分权利人在打算启动专利维权行动时往往受惯性思维影响,认为委托律师就万事大吉,殊不知专利维权行动中诉讼只是最终呈现形式的一种,背后实际是围绕专利、产品和市场作出的商业考量。
实践中的案情纷繁复杂,千变万化,限于笔者水平难以全面列举所有需要考量的因素,借知识产权宣传周以此文分享个人浅见,供创新型企业、研发人员、法律同仁参考交流。

湘军麓和律师事务所
蔡晓晗律师
专利代理师、商标代理人
蔡晓晗律师累计处理过上百件知识产权民事诉讼案件,擅长处理行民交叉的知识产权纠纷、涉及技术问题的法律纠纷、涉计算机软件纠纷等。对专利密集型的大型设备专利维权案件具有较为丰富的处理经验,处理方案和案件结果得到客户一致好评。